close

林育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劇場設計學系 研究生)

  在這學期的課程中,我們參與了各個領域的專業老師、教授所分享關於自身的經驗及創作分享,從建築、設計、歷史等多元的角度觀察空間創作的思維,藉由老師分所觀察到和分享的經驗,提及在生活中的當下所必須注重的文化及風土民情,甚至是蘊含在創作者本身的歷史背景所觀看的方式。

  整個研習的課程主要區分為三大類型:建築事物的特色、設計創意的思維以及台灣本土的文化產業分享。從建築物去窺看不同國家及地域的情感是一件頗趣味的事,藉由建築設計師的設計思維及突破創新,將原本墨守成規的建築量體進行破壞解構,重新賦予新的創作思維。其中印象深刻的建築物是古根漢美術館及一棟曲折的紀念館。

  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的建築體是早期創作,由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大師級建築師法蘭克蓋瑞設計,在許多技術及資源仍在發展的同時進行設計及解構製作,那時候的電腦工業設計施工尚在發展,而蓋瑞在不了解數位科技的狀況下的合作,在這些複雜及曲面不規則的建築體上都必須克服所有大型建築都需克服的空間、結構、材料、單元生產及現場組構等萬種困難,但在整體經過高密度的運算及組織後,呈現出現在的不規則形,但充滿活力及流動性,更是具有藝術價值的建築造型。

  以這個案例為例,我們試圖解析在創作及設計者蓋瑞對於一種格局的打破及再塑,依照個人的觀察角度去嘗試元素重新解構及詮釋,應用非原始元素,秉除個人在設籍或創作時的既有物件,純粹以設計的線段、形狀、幾何元素、色彩,這樣的形式則不得不提起包浩斯的教育體制,在各式各樣的創作領域裡,回歸到最原始的概念及創作,便是包浩斯所掌握的關鍵點,在多元的代名詞底下,巴洛克、洛可可、達達主義、抽象、後現代,以各個元素的多重媒合重新詮釋不同特質的元素,加重色彩的質感、筆觸的應用,線條的質感及軟硬處理,呈現處比例均衡或失衡的藝術質感,藉由重疊多種元素的關係,創造出當代之間各具特色的風格姿態。

  蓋瑞創造出抽象,非幾何的建築設計,應用鈦金屬的創新突破既有的思維邏輯,而同樣身為設計師,安藤忠雄則是掌握的是最極簡純樸的設計思路,藉由簡單的方式和使用者及空間訴說情感,在諸多安藤忠雄的設計中,添加了光、影及量體關係的組構,融合環境的元素,創造出融合的感觀享受,在它的設計中,可以感覺到一種屬於時光的流動,緩慢而寧靜,讓人存在於空間時,能夠舒緩情緒,更將時光的流速轉化為身心靈的感受,成就另一種設計者對於環境及使用者的關係。

  設計創意的思維裡林盤松老師以及陳俊良老師個別從其專業領域提起,在生活中汲取創意靈感來源,藉由周遭的事物給予自我的學習空間,進而轉化生成為創意的成品,其中我所感觸最深的應該是屬於陳俊良老師所給予的知識及設計的感官指向,在老師的介紹背景中,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學成、經驗,或是生長背景,甚至是人脈,陳老師都有其先天上所附有的價值感官,在加上耳濡目染的視野及自我工作歷程的累積,造就出理想成就上更高深的學問,舉凡在文藻的編寫、分析使用者的定義及價值核心,版面構圖的巧思,都有其獨特的見解,而老師所在意的設計及抄襲,亦是提醒我們在處理設計時,不論是自身的圖畫成品或是使用他人成品的時候,所必須面臨及克服的問題,如何與設計者溝通取得版權,並讓其他使用者釐清智慧財產的重要性,都是我們在平時創作時很容易碰到並遺忘的重要環節;之後提到CI識別設計時,著重於對事物及公司特色的觀察,風格及氛圍,當屬於設計師在進行思考時所必續兼具的重要思考線索之一,我們必須藉由劇本分析、導演的想法以及編劇/劇作家的生平去探究一個戲劇創作的形成,才能將設計的氛圍及架構做更清楚的描繪,最後呈現給予世人的,並非僅止於設計者本生的創意,更多所包含的是在這樣的作品中,本身所蘊藏屬於戲劇或公司內部最深具意義的價值核心,在這些價值核心的成品內注入設計創作者的思維及創意分子,使之成為它們所具有位置的存在意義。

 在許多的作品中,我們發現老師在選素材及組構作品時應用的概念:簡單的,另一種角度的以及蘊藏著,在一張白色的海報上,僅有一個象徵性的花枝,可以給予觀者許多的想像空間,適度的留白,能夠使人更專注於物件所蘊涵的深度,利用留白之間留下簡單字句,引伸出更深遠的含意:(雙月=朋,朋友),利用異己所熟悉的視野投射於新形象時更有達到創新的效益:如某礦泉水公司的LOGO,解析由八卦的掛相所延伸出山水掛的符號學,進而轉到圖像組構後的氣象。

  而林盤松老師則藉由文化創意產業的延伸思考,並以自身參與過的創意產業經驗分享,在多元文化的現代社會裡,台灣地處的國際視野及位置,及汲汲營取的知識及訊息,造就許多國家文化的、風俗的引入及發展,而台灣人又善於吸取各國專業及文化產業的經驗價值,創造出許多異國同調的創意產品,力求設計表現中具備國際及當代特質,舉凡極簡、質樸、歐風、日式、美式、樂活,輾轉設計過程中,創作者及設計師根據台灣人特有的習慣及地域的發展做適度的重構詮釋,藉椅府和台灣的使用習慣,但以文化本質而言,台灣自我所呈現的文化卻也源源不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著重於自身本土的文化特質,利用文化特質的表現吸引更多人擁有台灣的印象及感受,不論是設計者或是身為台灣的一份子,應當具有如此宏觀的視野,我們不一定能夠將台灣述說的淋漓盡致,但我們能夠藉由自己對於台灣的了解而延伸出自我創作的發想,尋求最原始的根源,立屬於自身跟積的文化地域資產,林盤松老師藉由台灣的輪廓,繪製出千變萬化的元素台灣,雲朵、植物、樹枝、農產,甚至是在國外時,都能夠藉著台灣的輪廓線,表現出台灣國土的畫面,或許收藏或許餽贈,都會給予收到的人一份來自於國外異地的衝擊情感及力量,那種屬於台灣的形象風格的創作呈現,既鮮明又靈活。

  設計創意的老師們,有著共同的理念:跟根植台灣,創意台灣無限文化,陳俊良老師的設計用用許多來自台灣文化自身的元素、水墨、書法、文房四寶、八卦、植物,而林盤松老師則解由觀察日常生活的周遭事物形象轉換信手拈來成為台灣圖騰的一份子,如何能夠擁有老師們的思維及視野,決定於我們處在台灣的地域,觀察的方向甚至是注重關心的程度。

  最後一堂課由吳光庭老師分析解構了台灣的發展史,引出台灣在經濟貿易上的通路,由古至今,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的發展,最早依循著生活經濟命脈建築而居,隨著日式時期開始建構組織路段的區域劃分,而其中頗具趣味的是直至現在,我們仍舊追尋著日治時期提出的建構觀點,發展著我們現今的當下生活環境,間接的感受到日本人在思想建構上的實力及能耐,在許早的光年間就藉由手繪畫分的整建地圖,發想著在未來數十年後原本要屬於他們的城市藍圖。

 台灣曾經經過許多國家的殖民統治,關乎在台灣所第處的位置,位於關防守要,兵家必爭,在這樣多重統治體系下,也間接的讓早期的台灣人民開始接收不同國家的風土民情,構築出台灣這個城市,所幸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城市、建築、姿態絕大部分仍被保留,成為進入台灣這個土地後,另一種拼貼藝術的表現特色,造就出台灣多元融合的特徵。

  現今的台灣,正處於革新的狀態,新的住宅高樓大廈,重新規劃的景觀都市,修整道路,重新規劃夜市、市場等人們覺得"很不衛生""髒亂"的地方,這些企圖心更應印著即將到來的台灣國際花博,以更加迅速的運作方式展露於世人面前,但反觀其道,建成圓環、士林夜市、淡水老街(近期整建),這些整建後的空間卻(即將)失去它們應該存在的歷史價值於意義,新型式的物件解構了舊式生活風貌即存在的價值,更抹煞了存在的年齡,無法使老婦人充滿韻味,反倒是要它們穿戴面具削減了她們的存在歷史。設計或是整建的同時,我們到底應該投入多少的心力去關注這個空間的運作狀態?是太髒亂不乾淨、水電設備老舊,還是堅固歷史價值又能提升品質?我們認定的夜市髒亂、愛丟垃圾,政府機關卻永遠不會將200個垃圾桶安置在夜市隨街角落,也不會將空間作更條理的分配,僅是開單趕走攤販,警察抓人,攤販躲藏,然後在營業,每次戲碼不斷重演,勞身費神,均衡之間該如何評斷,應該才是最重要的重整及規畫,換湯不換藥,故及表面卻不在乎存在的價值及意義,只會加速的抹煞台灣的(非高尚)文化特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yuquan 的頭像
    linyuquan

    linyuquan的部落格

    linyuq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