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戲劇及劇場史 專題報告 文/ 技一戊 林育全
摘要
當代的表演藝術不斷的在躍進,存在於過去時代的傳統表演藝術逐漸沒落,當這些傳統文化未能保留住的情況下,存在於我國的固有文化必將消失無蹤。
現代劇中幾個較知名的表演團體,如屏風表演班、綠光劇團、愛樂音樂工廠等;舞蹈類的雲門舞集、音樂類的朱宗慶打擊樂團,以及備受矚目及爭議的林奕華,在文本籍演出的氛圍中,吸引著觀眾的目光帶領著觀眾踏入劇場觀賞演出,除了演員的功力外,也關係到劇團的品質,以及文本的內涵。
有些時候的演出為了讓觀眾有所感受,也可能出現所謂灑狗寫的喬段或是充斥著綜藝化的內容,對觀眾來說富有趣味性或者讓人動容,但在某些專業的評論學者看來不過就是為了讓票房得以哄抬的手段;像是之前屏風表演班所演出的【女兒紅】亦曾被評論維欺騙觀眾的眼淚,但平心靜氣而論,在使觀眾落淚的同時,編導所利用的手段及演員的功力是不容小覷的。
而在先前於國家戲劇院上演的【水滸傳】(由林奕華所編導),則被評論過度電視化,影響過盛的第四台效應:兄弟關係、道義,猶如當時的電視節目[金色摩天輪]一般,但對現代人來說,情義相挺或是道義苛責似乎不再重要,自我為中心變的更重,人與人之間已經逐漸失去了信任與親近,在觀看戲碼的當下,這些荒旦不稽的表演內容中,也暗暗的透露了人性關係。
對於傳統戲曲而言,可創性其實太低了!傳統戲曲的結構、文本及演出身段風格,絕大部分無法跳脫固有格局,忠孝節義、家庭倫理、江湖道義、情愛故事等等,縱使大部份的文本都逃離不了對這些事物的詮釋及表達,但傳統戲劇而言(在此,僅以臺灣傳統戲曲「歌仔戲」為論述目標)早已有既定的文本模式,早期歌仔戲沒有編劇與導演,只有靠「講戲仙」(說戲人)在後台講解劇情、敘說故事,讓演員了解劇情後再自由發揮,這樣的模式下,著實考驗著演員的功力及互動關係,而整齣戲的靈魂人物-說戲人,自我本身的藝術涵養或對吸收新知的能力占有其絕大因素;較具知名的戲碼通常都會在各團中演出(通常可能是講戲人在觀賞完友團演出後加以吸收或修改調整故事結構),其表現的手法變稍有出入(如故事的起承轉合的變更、演出文本的劇目名稱說法、可能增加的甘草人物)但基本的本質及內容不變,造成演出上許多舊戲碼不停的在不同的劇團演出,而原先的故事也因為被長時間演出而感到乏味,令人提不起興致,而在這樣的模式長久之下,原本愛看戲的民眾也會為此而逐漸提不起興趣(如同筆者一般),而剩下少數興趣者。
再來便是市場的趨勢,絕大部分的外台戲劇團演出的內容幾乎都無差多少(如同前段文所提),導致無法吸引有興趣的民眾前去觀賞,且演出內容可能時而出現低俗或矯情的臺詞對話(類似希臘戲劇演出中的第三性徵的表露意義,企圖令觀眾發笑或引起興趣),有時可能導致令人噁心或反感,這類的因素便使得演出形態無法讓時下的新人類提起興趣,漸而只剩下年長輩者因為興趣、無聊休閒消遣或崇拜演員關係才會在戲台下看戲,整個歌仔戲的市場也逐漸沒落下來;再者,歌仔戲這類的傳統戲曲,著重於河洛語(即台語)的唱唸,對於現代年輕一輩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瓶頸,許多歌仔戲的演出筆者亦仍有觀賞,但在邀請朋友來一同欣賞時,所預見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我聽不懂台語」,這樣的問題,無非是對傳統戲曲的一大障礙,無法跳脫既有之傳承語系,創作能力有限,再再的影響著看戲族群的削弱,尤其是在當下眾多類型戲劇的演出下。
另外,在提及沒落的前提因素下,可能在時代的進步跟偶像崇拜、經濟效益上有絕對比重的關係。
隨著時代的進步,造就出許多新時代社會的娛樂事業興起,演唱會、音樂劇、舞臺劇、電影電視劇、娛樂台,將大部分的年輕族群封鎖在這樣的世界裡,而較年長者因為時代關係沒有這類的興趣,所以可能是在家無所事是或看一些電視節目,亦鮮少出外,變成外台演出是一件很冷清的事情;隨著時代變遷,可以在一些寺廟慶典時發現到:演出的戲台在早幾年前還可以看到許多的觀眾在那裡品頭論足,討論著小生與小旦、故事的內容或是厝(台語音”ㄘㄨㄛˋ”即”家”)內的大小事,但曾幾何時,這些較早的歌仔戲野臺,變成只適合布袋戲演出的舞臺尺寸,或者是也不搭台了,直接就是一台3噸半的小貨車,簡單的幾個佈景搭接起來,按下播放鍵,幾個年輕人順個錄音帶的話,動一動戲偶,頂多來個空翻特技,就這麼結束了。相形之下,時代進步了文明科技的發展,卻也因為時代,害慘了傳統文化的未來興衰。
偶像崇拜,在這裡指稱的是「神明」。隨著文明進步,多元文化的引進,臺灣不再只有傳統的宗教祭祀,外來的教派也逐漸的成為現代人的心靈依靠所,放眼望去不再只是佛教、道教、儒教或其他在家修教派,基督教、天主教、回教更多外來種的宗教類別引入,人們的心靈不再只有單純臺灣奉祀的鄉土神明,在這樣的情況下,寺廟信仰的信眾變少了,相對的,資金也就縮水,也難怪以前酬神演出可能三至五天,到現在,有一天的演出就令人瞠目了!
經濟效益的關係,這是現代生活中不論是傳統戲曲,亦是對所有生活型態造成威脅的一大要素。最直接的例子可在最近的新聞看見,韓音樂劇【大長今】砸下大筆資金做宣傳廣告,卻發現票房甚差,竟只販售出百位數座位『廣告投下百萬,但每日只賣出個位數的票』,使得主辦單位不得不緊急喊卡,以免造成更大的虧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沒有錢,哪來的文化藝術?沒有資金,就不可能請團來演出(另一項原因據報導顯示是『《大長今》原本想搶搭電視劇韓流,後來才發現看電視劇的觀眾並不願花錢看音樂戲,原先欣賞音樂劇的族群,對非歐美製作的劇碼(如新象藝術承辦【鐘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又興趣缺缺。』)。許多的劇團接戲的戲路從以前的幾百場/年,到現在可能一年也不一定接得到五十幾場,在這樣的情況下,劇團不可能有足夠的資金養劇團所有的人,造成許多較不知名的劇團逐漸拆團,僅存幾個在市場上還有名氣或得以苦撐的劇團。
這些問題不斷的對歌仔戲這門傳統戲曲造成打擊,縱使有像本校的相關科系「歌仔戲學系」在學習撐著,但鮮少有興趣的學員能夠闖出一片藍天,在業界(指稱歌仔戲)由科班出身的人也就僅少數,絕大部分還是老前輩在支持這門傳統文化,在這樣的情況下更使得歌仔戲文化難以成就(筆者年輕時熱衷於歌仔戲的唱唸及身段、音樂,自學自唱也熟得一些歌仔戲的邏輯概念,苦悶的是歌仔戲學系學生無法掌握其中精髓,未能將文本達到水準,無法將唱唸傳達出角色的心情)。
隨著時代改變所造成的文化衝擊,削弱了傳統戲曲的廣大市場,但事情總也說不上絕對,在現代社會中,已有幾個較知名的劇團順應著現代潮流的市場趨向改變他們的演出策略,或是走向另一個出入-「劇場」。
劇場是個神祕且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間,沒進過劇場的人,絕對不知道它是一個怎樣的環境。曾經,筆者與其它類系別的友人一同吃飯,當提到劇場藝術時,大家似乎都睜大眼睛,思索著這是一個怎樣的空間,打趣的是,有一位有人還問到:「它是在”播”什麼的?」這當下的我真是無言又好笑,竟然使用這樣的字眼來詢問著劇場內的演出,可相對的也突顯出現代年輕族群的思維及接觸空間的不同。
幾個較知名的劇團,精緻傳統路線的有「河洛歌子戲團」、「唐美雲歌仔戲團」;由野台轉陣,逐漸邁入劇場藝術表演:「秀琴歌仔戲團」、「春美歌劇團」、「一心歌仔戲」;跨足劇場表演藝術、商業界活動及野台公演「明華園戲劇團」;秉持著變即不變的道理「臺灣春風歌劇團」,邁入劇場,開始以不同風格展現,企圖拉回看戲族群及年輕人的目光。
以上列出的劇團可經過仔細研究後發現到,他們的市場及演出型態其實都具有一般劇團所沒有的特質,以下便由筆者以粗淺的方式概分之:
精緻傳統路線的「河洛歌子戲」,以「古冊戲」為文本出發,專注於傳統精神,家庭倫理、忠孝節義,並將以精緻化,這種遵循著傳統藝術的精神,除了吸引老一輩的人願意走進劇場看戲,也間接的讓年輕一輩的人,願意踏入,其中還有幾個因素:在劇本的編寫中,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歷史性2000【臺灣‧我的母親】);官場文化的明爭暗鬥(現今社會型態1999【秋風辭】);堅持傳統的演出曲調及形態(保存性1991【曲判記】),這幾項要素,可能提供老一輩的人的記憶回朔,年輕人論文或歌仔戲的考究;而近期作品有2007【梁皇寶懺】,試圖改變以往文本方向,由佛教故事下手(市場考量),也逐漸改變河洛歌子戲的文本思維。
「唐美雲歌仔戲團」則是比較特殊的,幾個重要的劇本裡面可以發現,其中的表現方式及故事旨趣,別於以往傳統戲曲的劇情,縱使是相關類型的故事,也變得新奇(如2002【添燈記】、2004【無情遊】、2005【人間盜】)。其中,唐美雲歌仔戲團大膽使用西方歌劇「歌劇魅影」為藍本創作並演出,是其一大賣點之一。在1999年,唐美雲歌仔戲團創團首演【梨園天神】便是引用西方歌劇的作品,而在2006年時,更加以精緻化,也為了展現出這幾年的進步,推出了【梨園天神-桂郎君】大幅更改其文本、曲調,始之被譽為媲美西方歌劇的東方傳奇。
南部知名歌劇團「春美歌劇團」在劇本的編寫上及故事安排則較新穎,幾乎跳脫傳統戲碼,朝向不同類型的時代空間發展,如時裝劇、光怪陸離都是其創作靈感方向(2006【幽月】、2004【古鏡奇緣】),並且在每次的演出上都是以「公演」的型態做演出,2007亦推出新劇作【蘭陵王】,這齣以往僅出現在京劇的傳奇故事,春美歌劇團大膽引用,在這樣的新題材創作之下亦吸引許多觀眾前往觀賞。
「秀琴歌仔戲團」生長於野台戲班,野台是他們目前的戲路主項,但在2000年開始,在板橋農村公園以改編戲碼【金童玉女之異國鴛鴦淚】(原名【一世恨】)首次公演後奠定公演型態的基礎,爾後劇團開始為本身特質編寫劇作,每年推出一部作品,至今已有八部之多;劇場與野台相互轉陣的表演呈現這樣的營運模式下,為劇團本身締造出一片光明,也受到多方藝文學者肯定。2006年【范蠡獻西施】更試圖打破傳統固有格局,以歷史為骨,范蠡及西施的愛情故事為幹,讓這樣的歷史故事變的美麗而浪漫,劇本更引用詩經、古文,在聆賞這齣戲劇的同時,更可以感受到不同於一般傳統戲劇的文學氣息。(演出影音權由公視授權,可在某些時段欣賞本劇作,或詳洽筆者)
一心歌仔戲由於與明華園有近親關係,在演出形態下部份類似,在其中較令人覺得新鮮的是兒童劇的發展,歌仔戲也可以很兒童,這樣的概念的確新穎,也將傳統戲碼的觸角延伸,讓家長可以帶著兒童觀賞傳統戲曲的演出同時,保持著文化的延續,如先前推出過的作品裡面以西遊記為故事結構,擇其幾項章回作品作為文本編創:【孫悟空招親】、【孫悟空大戰蜘蛛精】等,這些兒童耳熟能詳的故事內容,以歌仔戲的方式呈現,除了表現手法外,也間接的讓低年齡層及家長走入劇場及野台空間,欣賞傳統戲曲之美。
明華園戲劇團可堪是歌仔戲界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團體,在廣大的市場上,明華園獨樹一格,表現的手法上也最具特色,其最重要的原因必然在於劇本的創作及市場的掌握,總團長陳勝福認為「一個專業的劇團,一定要有自己創作的作品」在接掌明華園後,成立編劇團,由陳家老四陳勝國先生擔任首席編導,每年推出一至二齣新作品,在兩廳院、國父紀念館及全省各縣市演出,於室內演出第一輪後,再到各鄉鎮以野台公演演出,甚至在學校禮堂演出,做第二、三輪表演。就光憑這點,造就出明華園不可一世的光輝。劇本的更新率及編作的手法、主題的發展,算是同業最多的,不論是傳統戲碼(1982【父子情深】、1985【博虎】等);神仙戲碼(1983【濟公活佛】、2003【劍神呂洞賓】、2004【韓湘子】等),及歷史故事、新編故事等等,締造出東方歌劇的奇蹟,多次出訪國外舉辦公演,也為台灣打響了知名度。
不得不提起台灣歌仔戲業界最受年輕人矚目的劇團-「臺灣春風歌仔戲團」,由一群喜好歌仔戲的人所組成的劇團,秉持著變即不變的本質,以胡撇仔戲打造歌仔戲的新格局;不去深入歌仔戲,不去了解臺灣春風歌劇團,很難了解他們成就的是什麼,在歌仔戲裡,春風所編創的劇本符合現代潮流,探討著現今時代的問題,就其編劇手法及整體演出的方式,都令人印象深刻;2006年華人兩岸歌仔戲創作藝術節實驗小戲中,臺灣春風歌劇團演出【飛蛾洞】,故事雖脫胎改編自外台戲碼,卻大膽討論性別錯亂,女性自主權的幾個觀念;2007【威尼斯雙包案】改編高多尼知名劇作,完全將它「胡撇仔化」,除了角色設定對比強烈,還用搖滾曲風重編七字調與都馬調,得以所見新胡撇仔戲的自由奔放。跨文化改編不是逐字翻譯,探討現代時下的文明生態加以企圖呈現,在這樣新穎的方式下詮釋歌仔戲,才是真正的文本創意(創造出文明意涵、意義及文本意念),亦為歌仔戲貫注一劑強心針。
在上述所提及的演出團體後是否發現各團共同所具有的特色項目?一、不可免俗的演員偶像崇拜:各團所具有的歌仔戲明星特質,扮相俊美外,其聲腔、台風亦是吸引觀眾的原因之一(可參閱各劇團官方網站欣賞人物介紹)。二、平均每年推出一部新作品:這樣的需求其實是一項重要的因素,縱使各團風格型態不盡相同,但卻開始習慣並固定每一年推出一部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不論是大型公演戲、折子戲、或是小品戲,在這樣的慣性下,提供觀眾新鮮感,也讓觀眾可以了解劇團在製作上及演出上的自我突破(在秀琴歌劇團的表現中最為顯著)。三、仍是以外台演出為主要戲路:但這點較不適合說明河洛及唐美雲歌仔戲團,因為這兩大劇團本身是以電視歌仔戲起家,最後轉陣走向精緻化劇場路線;而其他劇團在野台演出中學習吸引觀眾、在演出中克服資源不足的情況,這樣的生存方式,得以提升劇團本身的功力,也使得邁入所謂的劇場或公演型態上游刃有餘。四、劇本/文本的編創功力:這將是關係到劇團演出的文學涵養素質及是否符合時代潮流的重點項目,就其這點而言,臺灣春風歌劇團的呈現上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編劇者擅用傳統劇碼及西方劇作,融合新時代元素,舉例來說2007【威尼斯雙胞案】便是典型的案例,劇中融入江湖味超濃的浪子與浪女、宅男與腐女、性格分裂、雙重人格等現今社會壓力所造成問題,並加入西樂,保持固有東方傳統曲調身段,添增西方文本的精隨即幽默,成功與否?票房即是直接的保證,而演出觀眾亦是時下年輕人及青少輩者,帶領進入傳統戲曲的世界。
臺灣目前政府努力經營(文化局、社教館等)傳統戲曲這塊難能可貴的文化瑰寶,亦是支持傳統藝術表演者的一大推手;在今年度由財團法人大龍峒保安宮以保生文化祭企圖創造當年盛事「百家戲/家姓戲」(早二十幾年前,宗教信仰為人們心靈的寄望及歸依,當事如心願後,信眾會商請戲班前來做戲答謝神恩,也因為神靈顯赫,使得還願信眾與戲班演出呈正比,每年演出的時間可長達三至四個月每天不間斷,造就出歌仔戲的繁華盛事),應邀各項傳統表演藝術,在廟埕廣場舉辦匯演及拼台活動,並廣大宣傳,期望能將此項傳統文化藝術推展到國際文化水準;台北霞海城隍廟也在今年適逢霞海城隍聖誕首辦觀摩匯演,嚐試舉辦這類型的戲曲活動,能吸引更多的人來欣賞這門傳統藝術。此外,政府近幾年試辦將位於永樂市場九樓的演出空間導向傳統戲曲類型,成效及風評甚佳,引領更多族群年齡層前往觀賞,期盼這樣的努力能為傳統戲曲文化注入一股新潮流。
結語
上述各團利用本身所具有的特質、演出型態,在這廣大的戲劇市場下屹立不搖,成就出今日這番的佳績,在思考的過程中必經過多番的努力及判斷,而這樣的結果出現的成果是美好的且成功,盼望歌仔戲的未來,能夠注重上述的一些特點,加以發揮,才能得以發揚傳統,締造新格局。
參考文獻:
《台灣戲劇館專輯》/發行人:林德福/出版單位:宜蘭縣立文化中心/ISBN:957-00-2129-2
《戲劇》/作者:周思芸 /出版單位: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ISBN:986-417-095-7
參考網站:
河洛歌子戲團http://www.holoopera.com.tw/
唐美雲歌仔戲團http://www.meiyunt.org.tw/home.htm
薪傳歌仔戲團http://hsinchuan.myweb.hinet.net/
春美歌劇團http://chunmei-kuo.myweb.hinet.net/main.htm
秀琴歌劇團http://shiukim.twopera.org/
一心歌仔戲團http://yi-sin.myweb.hinet.net/
明華園戲劇團http://www.twopera.com/
臺灣春風歌劇團http://www.wretch.cc/blog/ZephyrOpera
近期行程:
2008好戲開鑼 廟口拚台
http://www.wretch.cc/blog/twoproject
地點:台北霞海城隍廟
7月11日(五)19:30 一心戲劇團《聚寶盆》
7月12日(六)19:30 春美歌劇團《將軍寇》
7月13日(日)19:30 秀琴歌劇團《玉石變》http://www.wretch.cc/blog/siouching
臺北市97年歌子戲觀摩匯演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2lairrol/3/1307715603/20080605120217
地點:臺北市萬華區艋舺公園(廣州街龍山寺正對面)
7月6日(日)19:30 臺灣春風歌劇團 向古路經典致敬-《八郎探母》
文章部分由林育全2008.06.25 重新增刪修改
- Jun 25 Wed 2008 03:25
傳統戲曲的昇華與沒落-淺談歌仔戲未來展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